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 室温高效分子半导体自旋输运材料研究获进展更多>>

    分子半导体通常由原子序数较低的轻元素组成,因此具有较弱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且室温下自旋寿命的理论预测值超过毫秒量级,被学界认为是实现室温高效自旋输运和未来自旋运算应用的理想材料体系。尽管理论上可通过分子结构设计提高材料自旋寿命,但此前研究报道的分子半导体材料自旋寿命大多≤0.1μs,低于理论预测值,这一现象与对该类型材料的普遍认知相悖。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孙向南团队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分子半导体材料的分子内偶极取向能够影响超精细相互作用,而超精细相互作用强度是决定材料自旋寿命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发现,该团队联... 详细 >>

  • 微电子所在碳硅三维异质集成器件上取得进展更多>>

    随着集成电路密度不断提高,晶体管的工艺节点不断微缩,已逼近物理极限。三维互补式场效应晶体管(3D CMOS)技术成为破局的潜在路径。传统硅基3D CMOS集成技术热预算较高,导致工艺复杂成本提高,并可能引发性能退化等问题,限制了其商业应用。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抗辐照实验室李博研究员、陆芃副研究员团队基于碳纳米管材料低温成膜能力,提出一种碳纳米管/硅异质集成(CNT/Si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的3D CMOS技术,实现了180nm SOI器件后道的低温(≤150℃)碳纳米管器件集成。团队提出了面向高性能数字电路应用的工艺优化方案,实现了碳纳米管器... 详细 >>

  • 分子胶水界面锚定技术助力实现高效大面积钙钛矿组件涂布印刷制备更多>>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栋和刘生忠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规模化制备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开发出分子胶水界面锚定技术,实现了高效、大面积钙钛矿组件涂布印刷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被视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核心。在产业化中,适合大面积连续生产的涂布印刷工艺是首选技术路线。然而,作为电子传输层的氧化锡纳米颗粒在涂布过程中易发生团聚,导致薄膜不均匀,进而引发钙钛矿层结晶缺陷和界面电荷传输障碍,制约电池性能提升。该研究将四甲基氯化铵引入氧化锡前驱体胶体溶液中,通过正负电荷相互作用,锚定氧化锡颗粒... 详细 >>

  • 科研人员研发出新型“动静双感”电荷耦合光电晶体管更多>>

    随着自动导引、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机器视觉对图像采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精准记录静态图像,还要能够灵敏捕捉场景中的动态变化。现有的动态与有源像素传感器技术集成了动态事件检测和灰度图像采集两种功能,但每个像素通常需要几十个晶体管和电路元件,且结构复杂、功耗高、集成难度大,同时面临高速时钟同步等工程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团队提出了全新的“动静双感”电荷耦合光电晶体管。这种晶体管只需要一个器件单元,便可以同步实现动态与静态图像信息采集。该研究设计了“上下双光敏电容”的栅极结构。上层栅极通过... 详细 >>

  • 研究提出新型平面型面发光有机发光晶体管器件结构更多>>

    有机发光晶体管作为集成电流放大功能和发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电致发光器件,被认为是开发下一代变革性显示技术的理想器件基元。窄光谱电致发光器件在广色域显示、光通信和光诊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更逼真的图像、更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和特殊医疗诊断等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设计合成窄光谱活性材料或引入特殊的光学设计,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以降低半峰宽至20nm~40nm。然而,目前的有机发光晶体管的半峰宽值普遍集中在30nm~90nm,不利于实现广色域显示效果。因此,突破半峰宽低于20nm的技术瓶颈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董焕丽课题组和天津大学胡... 详细 >>

  • 14.0特斯拉大口径高场通用超导磁体研制成功更多>>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制出大口径高场通用超导磁体。磁体内孔直径164毫米、最高磁场强度14.0特斯拉。经测试,磁体达到预期技术目标,并且运行稳定。大口径高场通用超导磁体是大科学装置、高性能科学仪器、高端医疗装备、工业与特种装备等应用领域的重要设备。磁体提供的大空间高磁场环境可用于定向凝固/磁拉单晶等大块新材料制备、生物医学和物理化学研究、磁分离/感应加热等工业装备。科研团队采用铌钛和铌三锡超导线圈组合结构,结合铌钛超导材料的中场高电流密度和脆性铌三锡超导材料的高场高电流密度特性,优化了磁体的电磁结构和工程方案,提高了两种... 详细 >>

更多科普知识>>

新方法制出坚固且有弹性的超材料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一种制造既坚固又有弹性的超材料的方法。这种材料通常非常坚硬且易碎,但通过...

“一生一芯”:零基础“小白”,自...

如果你不懂计算机理论,或是一名艺术生,但突然想造一枚芯片,这算天方夜谭吗?知乎的一位年度新知答主会告...

可移动可变形的新型超材料问世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材料。它能扩展、变形、移动,并像遥控机器人一样根据电磁指令执行...

低温量子显微镜显示石墨烯“奇异行为”

23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项新研究中,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团队推出了一款用于探索量子现象的强大...

二十面体准晶体中发现反铁磁性

在一项开创性研究中,日本东京理科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真实的准晶体中发现了反铁磁性。这是自1949年...

单芯片皮秒级中红外激光器问世

据16日的《自然》杂志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团队首次展示了一种集成在芯片上的皮秒级中红外激光脉...

能随意塑形的流体电池问世

瑞典林雪平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创新的流体形态电极,研发出能被塑造成任何形状的电池。这种柔软舒适的电...

首个光控超导量子比特换能器问世

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学家团队近期开发出一种微波光学量子换能器,或称光子路由器。这种创新装置专为采用...

光子计算芯片可集成到传统硬件工作

《自然》杂志9日发表的两篇独立研究论文介绍了两种光子计算芯片,与电子系统结合在一起,比传统电子芯片性...

月球尘埃模拟物制成太阳能电池

在最新一期《设备》杂志发表的研究中,德国波茨坦大学团队报告了他们模拟月球尘埃制造出一种新型太阳能电...

我国科研人员攻克金属“不可能三角”

在金属的世界里,有一个“不可能三角”,即强度、塑性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往往难以兼得。来自中国科学院...

新计算单元能模拟电子神经元和突触行为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的超高效计算单元,能够模拟电子神经元和突触行为,为神经形态计算...

二硒化铌薄膜中发现隐形超导态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研究人员在二硒化铌薄膜中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超导转变。当这些薄膜的厚度薄于6个原子...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毫秒级可集成量子...

3月3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的李传锋、周宗权...

纳米结构铜钽锂合金弹性超强

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和理海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携手开发出一种纳米结构铜钽锂合金。该合金是有史以来最具...

新模型阐释磁性材料“半冰半火”相态

据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官网25日消息,物理学家在研究亚铁磁材料的一维模型时,发现了一种“半...

新型光电子芯片能效和带宽创纪录

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深度融合光子技术与先进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子技...

“全对全”互连设备展示高效远程纠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款支持“全对全”通信的新型互连设备,可使网络中的所有超导量子处理器...

声子极化激元电激发首次实现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人员在创造新型光热材料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他们首次实...

机器人与“脊髓假体”首次无缝集成

瑞士NeuroRestore团队开发出一种先进系统,能够将植入式脊髓神经假体与康复机器人无缝结合,通过发出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