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 TiSe2中的隐藏手性电荷密度波研究获进展更多>>

    在电荷密度波材料中,电子密度的重新调制以及伴随的晶格畸变往往会破坏材料原本的对称性,导致多种自由度的对称性破缺以及演生相的产生。获得广泛研究的电荷密度波材料1T-TiSe2,在无手性晶格中表现出螺旋电子序,为科学家在凝聚态中探讨手性这一自然界常见的对称性破缺提供了独特的研究平台。然而,前期研究对形成手性电荷密度波的微观机制未有定论。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SF10组博士研究生聂正蔚和陈大强,在副研究员王亚娴、研究员孟胜的指导下,利用组内开发的非绝热含时密度泛函分子动力学方法... 详细 >>

  • 微电子所垂直纳米环栅器件研究又获突破更多>>

    在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 纳米环栅器件(GAA)正取代FinFET成为集成电路中的核心器件。垂直纳米环栅器件由于其在减小标准单元面积、缓解栅极长度限制、提高集成密度和改善寄生电容/电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成为先进逻辑和DRAM技术方面的重要研究方向。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朱慧珑研究团队于2016年首次提出自对准金属栅的垂直环栅纳米晶体管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器件结构、工艺、集成技术及应用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进展和突破,研发的VSAFET、 VCNFET、Fe-VSAFET、3D NOR等成果陆续发表在国际微电子器件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并多次作为封面... 详细 >>

  • 半导体所反型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获进展更多>>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光伏技术之一。过去十多年,高光电转换效率的钙钛矿电池大多采用n-i - p正型器件结构,但处于电池顶层的常用p型有机小分子Spiro-OMeTAD存在易吸水与热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制约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发展。反型结构( p-i - n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采用稳定的n型金属氧化物如SnO2和低载流子复合损失的p型自组装分子( SAM )分别作为电子和空穴传输层,可兼得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厚度仅为几纳米的SAM层存在大面积均匀生长困难的挑战,影响钙钛矿电池的重复性和高效大面积化发展。未封装的小... 详细 >>

  • 物理所等关于铁磁/α-GeTe异质结的磁阻尼因子的研究获进展更多>>

    磁性阻尼因子是自旋动力学中的关键参数之一,描述了电子在晶格中弛豫的速度,涉及电子能量和动量的传递过程。研究和控制磁性材料的阻尼因子,对基础研究和自旋电子学器件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内禀阻尼因子与自旋-轨道耦合强度、费米面处的态密度以及动量散射时间有关。理论上阻尼因子应是一个张量,但实验上,由于电子的随机散射,阻尼因子通常表现出各向同性,因而常被当成标量处理。尽管已有一些关于各向异性阻尼的研究,但尚未建立起能带结构与各向异性阻尼之间的明确联系,特别是非局域阻尼与能带结构的关系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各向异性阻尼因子起源。第... 详细 >>

  • 气凝胶/二硒化铌超晶格材料实现电声子解耦更多>>

    自石墨烯被发现以来,原子层级别厚度的二维材料备受学界关注。与普通块体材料相比,剥离后的单层材料的电子和声子均呈现出完全的二维化行为特征,诱发了丰富多样的新奇物性。因此,在块体材料中实现层间退耦合,诱导出本征二维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利于二维材料本征物性的研究和应用范围的拓展。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陈小龙团队博士(已毕业)孙瑞锦,在副研究员金士锋和研究员陈小龙的指导下,与研究员赵怀周、特聘研究员李岗、研究员杜世萱、特聘研究员应天平,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荣贵与钱鑫等合作... 详细 >>

  • 宁波材料所等关于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的研究获进展更多>>

    近年来,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具有超过单结电池Shockley-Queisser理论极限的超高效率和成本优势,而成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近十年的发展,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从最初的13.7%提升至目前的33.9% 。然而,叠层器件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对钙钛矿顶电池、中间复合层以及晶硅底电池进行更高效的优化设计。目前,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通常采用透明导电金属氧化物薄膜( ITO )作为中间复合层,但ITO在制备过程中存在溅射损伤等问题。第二、对于钙钛矿顶电池,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红外和XPS等测试证实钙钛矿顶电池的MeO-2PA... 详细 >>

更多科普知识>>

首款背接触微米光伏电池问世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研制出全球首款背接触微米光伏电池。与传统太阳能技术相比,新型...

晶体中霍普夫子的实验证据首现

霍普夫子是几十年前预测的磁自旋结构,近年来已成为热门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11月22日发表在《自然...

新型炭材料创下储能纪录

在机器学习的指导下,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创纪录的炭基超级电容材料,它储存的能量...

AI系统发展出类人脑特征

11月20日发表在《自然-机器智能》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证明,对人工智能( AI )系统...

王守武:为中国半导体奠基的“大王...

1950年9月,已在美国普渡大学任教的王守武和夫人葛修怀决意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至于...

3D打印机械手有了骨骼、韧带和肌腱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一家美国初创公司的研究人员使用最新激光扫描技术,首次成功打印出一只机械手...

原子之舞把水晶变“磁铁”

美国莱斯大学量子材料科学家发现,当原子做圆周运动时,它们也能创造奇迹:稀土晶体中的原子晶格受到一...

芯片上实现光学诱导超导性

发射、传输和检测皮秒电流脉冲的设备。据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的论文,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固态热晶体管超高速精确控制热量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推出了首个稳定的全固态热晶体管,它使用电场来控制半导体器件的热运动...

新型量子比特相干时间延至此前的千倍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团队将新型量子比特——电荷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延长到0.1毫...

超原子半导体创下速度与效率纪录

半导体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但它们也有局限性。半导体中会产生激子(电子-空穴对) ,这意味着能量以热的...

迄今最小粒子加速器问世

日前,德国科学家制造出一个长度仅为0.2毫米的粒子加速器,这是迄今为止同类设备中最小的,甚至可以装在...

操控单原子构建新型量子计算平台

黏附在STM尖端的铁原子与一个钛量子比特(蓝色) “对话” ,用它读取和写入其他两个量子比特(红色)的...

超快“电子相机”拍到解离过程中的质子

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领导的团队使用超快电子衍射记录了氨分子内氢原子的快速运...

三名科学家分享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3日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吕利耶...

三名科学家分享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4日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蒙吉·巴文迪、路易斯·布鲁斯和阿列克谢·叶基莫夫,...

纳米流体装置利用盐度差异发电

全球海岸线上有一种尚未开发的能源,这种能源来自海水和淡水之间的盐度差异。现在,一种新的纳米设备可...

衍射门控超高速测绘相机面世

要捕捉快速运动的清晰图像,比如落下的水滴或分子相互作用,需每秒可采集数百万张图像的超快相机,这种...

无电池机器人可在半空中自动变形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小型机器人设备,可在下降过程中通过折叠形式来改变它们在空中飞行的...

“无脑”机器人可逃脱复杂迷宫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人员曾创造出一种柔性机器人,可在没有人类或计算机指导的情况下导航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