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新闻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科技成果转化的“衡水模式”:打造承上启下的中试基地

稿件来源: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ICAC 发布时间:2020-04-24

  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一般需要经历“概念验证、实验室小试、中试、产业化”四个阶段。中试环节作为科研成果实验室小试和产业化发展之间承上启下的环节,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和推向市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实是,很多高校和研究院所并不具备中试的条件,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而企业则是追求短平快的收益,大多不愿意投资“中试环节”。因此,缺乏中试放大的实验室成果,已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近年来,衡水高新区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积极承接京津产业溢出,瞄准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化中试薄弱环节,积极构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很好地弥补了当地科技资源少、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打造了成果转移转化的“衡水模式”。

  搭建中试平台,引领创新要素资源汇聚 

  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需要物理空间,而这正是京津缺乏、河北所富有的。近年来衡水高新区先后投资5.5亿元,建成了5万平米科技创新孵化空间。目前已搭建了绿色化工、能源材料、生命健康、节能环保4个中试平台。如中科院钒钛产业全系项目,已建成3000吨/年镍基新材料中试项目,这项技术将为我国三元锂电前驱体低成本、绿色化制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衡水高新区通过中试平台,也很快孵化出了一批高成长型企业:如河北中科同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北中科钒钛科技有限公司、中科衡发动力有限公司等。这些“中科系”科技公司很好地带动和辐射了衡水的相关产业。

  创新体制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体制方面,高新区建立了有技术给平台、有项目给资金、有资金给项目“三有三给”创新创业孵化机制,实行了“一成果一项目、一项目一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让科学家当老板,让科研人员有股权,极大地激励了科研团队的积极性。

  这是一套富有创新性的管理、运营、发展机制,保障了链条上的不同实体各展其能。作为创新载体,衡水高新区提供科技平台建设及科技研发资金支持;作为创新源头,科研院所提供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成套工艺、技能培养等支撑。在该机制运转下,产业在科技创新、两化融合、质量效益、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

  建立工业诊所,为当地企业把脉问诊 

  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衡水高新区还通过建立“工业医院、工业诊所、工业大夫”三级诊疗体系,以“工业大夫”把脉问诊当地企业,助力规模以上企业秉承“存量绿色化 增量高端化”的发展理念,转型升级。

  实践证明,“工业诊所”体系非常有效。衡水高新区根据“工业大夫”对企业“把脉问诊”结果,通过开展“一企一策”精准专业诊断,针对生产工艺、安全、环保等方面问题开出“特效药方”,助推企业向绿色、节能、高效、安全方向转型。当前,衡水高新区已完成全区化工企业的绿色化、高值化、安全化改造。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为了募集更多“工业大夫”,衡水高新区向科研院所连抛橄榄枝。衡水高新区先后与包括中科院旗下机构在内的多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同打造绿色技术与智慧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究院。

  依托新型研究院,衡水高新区积极对接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成功推动了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项目落户衡水科技谷:如国内首台、全球最大的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项目;运算能力跻身世界前十的雄安(衡水)先进超级计算项目;弥补世界空白的智能导钻项目等。这些项目服务了衡水一大批企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孵化了新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大健康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衡水高新区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为依托,以衡水市的政策条件为保障,搭建中试平台,积极构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地方经济“换道超车”提供了一个蓝本。

  (作者单位: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记者赵广立整理)

附件:
相关新闻:
吕佳龄王晓明:贯通研发链部署政策链 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迈出重大步伐——国有资产定价不再强制要求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