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视网膜下微芯片助黄斑变性失明患者恢复视力
2025-10-24
由美国斯坦福医学院、英国莫菲尔德眼科医院、德国波恩大学等多家国际科研机构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一款视网膜下无线微芯片,结合一副高科技眼镜,首次真正提供“形式视觉”,成功帮助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恢复了视力。在一项临床试验中,32名完成一年随访的参与者中有27人恢复了阅读能力。这项研究成果20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

-
“向上生长”突破芯片摩尔定律极限
2025-10-22
随着芯片制造商不断缩小产品尺寸,他们正面临芯片计算能力的极限。如今,一款打破纪录的芯片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问题,并可能带来更加可持续的电子设备制造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要让电子产品性能更强,就意味着其基本构建单元晶体管需要更小、更密集地封装在芯片上。这一趋势被著名的摩尔定律概括为“微芯片上的组件...

-
科学家在有机材料内观测到量子效应
2025-10-20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科学家,首次在有机材料中观测到一种曾被认为仅存在于无机金属氧化物中的量子效应。这些特殊的有机分子能借助该量子机制,以极高效率将光能转化为电能。这一突破有望催生更简单、更轻便、更廉价的太阳能电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此次研究聚焦于一种名为P3TTM的自...

-
三名科学家因金属有机框架研究获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
2025-10-07
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和奥马尔·M·亚吉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开发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汉斯·埃勒格伦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公布了获奖者名单及主要成就。今年的化学奖得主创造了具有较大空腔的分子结构,气体和其他化学物质可...

-
三名量子物理学家获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5-10-07
在量子力学诞生百年之际,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和约翰·M·马蒂尼斯三名量子物理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实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方面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汉斯·埃勒格伦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公布了获奖者名单及主要成就。诺贝...

-
李国齐、姚满:发展AI 融合人脑智慧
2025-09-28
2017年问世的Transformer架构(编者注:一种深度学习模型),被认为是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基石。其基于简单的神经元和复杂的网络架构,在尺度定律的驱动下,通过增加网络规模、算力资源和数据量提升模型智能水平,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就是AI的未来吗?我们是继续沿着Transformer架构的道路不断扩充参数规模,还是回过头来...

-
【新华社】中国科学家证实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特性
2025-09-22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刘晓迪研究员团队联合吉林大学黄晓丽教授团队、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利用量子精密测量等手段,在高压下的镍氧化物单晶材料中同步观测到零电阻和抗磁性,证实了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特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超导体是指在...

-
科学家让两个原子核实现“远距离聊天”
2025-09-19
一组国际科学家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利用两个原子核的自旋实现了“量子纠缠态”,让原子核实现了“远距离聊天”。这一纠缠是量子计算机超越传统计算机的核心资源,显示出利用现有半导体技术和制造工艺打造未来量子芯片的巨大潜力。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标志着向构建大规模量子计算机迈出了...

-
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钝化难题攻克
2025-09-09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一个国际光伏科研团队在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首次在工业主流的硅底电池纹理化结构上,实现了钙钛矿顶电池的高质量钝化处理,并将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33.1%。这一成果有望推动叠层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生产。由于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逐渐逼近其理...

-
3D打印超导体磁场强度创纪录
2025-08-29
据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一步式”3D打印方法,制造出性能创纪录的超导体。其中,打印的氮化铌超导体在纳米多孔结构的作用下,其上临界磁场提升至40—50特斯拉,创造了该化合物迄今最高纪录。这一突破简化了传统复杂工艺,有望推动从医学成像磁体到量子器件等多领域的发展。早在2016...

-
“曲线球”系统可绕障传输超高频信号
2025-08-22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曲线球”系统,可高速稳定传递超高频信号。这一神经网络系统,能够动态塑造无线信号的传输路径,就像“曲线球”一样绕过障碍物,从而维持稳定、高速的通信连接,可应对万物互联趋势加剧和数据需求激增难题。该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超高频信号,尤其是位于微波频...

-
混合芯片实现太赫兹波与光信号双向转换
2025-08-13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和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合作,研制出一款新型集成芯片,实现了太赫兹波与光信号的相互转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有助推动超高速通信、测距、高分辨光谱以及超快计算等领域的发展。太赫兹波与光在频率范围和产生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太赫兹波指频率在0.1太赫兹(1012赫兹)...

-
“超表面”器件能集成光子量子操作
2025-08-08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学器件,即“超表面”,可在单一的平面上完成复杂量子操作。超表面可同时承担多种传统光学元件功能,解决了光子量子信息处理领域长期存在的体积庞大、组件繁多等扩展性难题,有望推动常温下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的实现。光子是光的基本粒子,具有高速、...

-
反物质量子比特首次演示
2025-07-25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BASE合作组23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首次让一个反质子在量子“自旋上”与“自旋下”状态之间持续稳定地振荡了近一分钟。这标志着首个反物质量子比特的诞生,是反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为更精准地比较物质与反物质的行为差异开辟了新路径。反质子是质子的反物质对应粒...

-
全球首个二维半金属材料获验证
2025-07-22
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研制出全球首个二维半金属材料并获实验证实。该材料是一种仅允许单一自旋方向(“自旋向上”或“自旋向下”)电子导电的材料。相关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标志着新一代高能效自旋电子学材料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半金属是实现自旋电子器件的关键材料。与传统导体不同,半金属只允许...

-
王守觉:一生求新只为摆脱“洋拐棍”
2025-07-18
改革开放后,国内曾一度热衷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成果,而忽视自主创新研发。在中国电子学会的一次年会上,半导体电子学家王守觉针砭时弊,在报告中贴出了他以《西江月》词牌填写的一首词作——古有四大发明,今乏技术创新。追根究底求其因,尚欠科学精神。近效实非独俏,继承创新更要。莫待百年儿孙笑,只传引进一招!王守觉语言诙...

-
电子—光子—量子一体化芯片系统诞生
2025-07-17
据最新一期《自然-电子学》杂志报道,美国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北大学团队联合,开发出全球首个电子—光子—量子一体化芯片系统。这是首次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量子光源与稳定控制电子电路,并采用标准的45纳米半导体制造工艺。其为批量化生产“量子光工厂”芯片、构建大规模量子系统奠定了基础。团队表示,在可...

-
反铁磁材料电信号实现可读可控
2025-07-15
反铁磁材料因其潜在的高速信息处理能力,近年来受到科学界高度关注。但由于其自旋信号难以探测与控制,长期不能得到实际应用。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在内的研究团队报告称,他们利用二维反铁磁材料与隧道结结构,首次在微米尺度下实现了对反铁磁自旋共振的电信号探测和可控调节。这一技术将有...

-
全自动机器人高速检测材料关键特性
2025-07-09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团队开发出一种全自动机器人系统,可大幅加快对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性能分析和测试速度。这项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的技术突破,将极大提升当前对高效太阳能电池板材料的研发进程,还将为下一代高效、环保电子器件的诞生铺平道路。在寻找更高效的半导体过程中,人们需要检测一种关键电学特性——光电导性...

-
混合量子系统实现超精密传感
2025-07-08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团队开发出新型可调量子传感技术——一种混合量子系统,能帮多种技术实现更高精度的测量。其应用前景广阔,从探测宇宙中的引力波、监测环境,到生物医学诊断和成像。该突破性成果标志着量子传感技术迈入新阶段,为医疗、天文、信息等多领域的技术革新提供了坚实支撑。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


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