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微信截图_20200401145146.png
中美合作开发出实验性AI工具
2020-04-01

中美两国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一种实验性AI工具,可以准确预测哪些新冠肺炎( COVID-19 )患者的病情会发展成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人员称,作为病情预测的新工具,他们的成果有望为医生提供有力辅助。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30日的《计算机、材料及连续介质》期刊上。他们此项研究的目标,一是确定可预测新冠肺炎病情发...


微信截图_20200331150144.png
脑机接口技术诞生“脑活动翻译机”
2020-03-31

据英国《自然·神经科学》杂志30日发表的一项脑机接口最新研究,美国科学家报告了一种能够以较高准确率解码神经活动,并将其翻译为句子的机器翻译算法。通过该算法,可。研究中, 4名受试者此前颅内均被植入了用以监测癫痫的电极,电极会将他们大声读出句子时的神经活动记录下来。之后,这些记录被添加到一个循环神经网...


微信截图_20200327191150.png
人工智能+优化测序——机器学习能鉴别早期肺癌患者
2020-03-27

英国《自然》杂志26日发表一项医学与人工智能( AI )研究,科学家报告一种机器学习方法能鉴别出早期肺癌患者。这一方法利用人工智能与优化的测序方法,可以检测血样中的肿瘤源性DNA (即液体活检) ,未来将有助于增加高危人群的筛查率。鉴于此,美国斯坦福大学马克西米兰·戴恩教授及其同事优化了一种现有的评估循环肿...


微信截图_20200326145202.png
新方法能在活体系统中构建导电聚合物
2020-03-26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将基因工程与高分子化学相结合,利用活体生物复杂的细胞结构来构建功能性生物电子材料— —一种导电聚合物。研究人员表示,利用这一技术,将来科学家或能在活体系统中创建形形色色的功能性合成结构与物质,从而显著提高生物电子医学的治疗潜力。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研...


微信截图_20200325144714.png
我国科学家构建新型光学脑—脑接口
2020-03-25

如果不只让脑机相连,而直接实现脑与脑的信息传输,又会怎样?科技日报记者24日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罗敏敏实验室利用光纤记录和光遗传学激活技术构建了一个光学脑—脑接口,在两只小鼠间实现了高速率的运动信息传递,从原理上验证了脑—脑接口跨个体精确控制动物运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发表在《中...


微信截图_20200324163029.png
星体环境下的电子俘获速率研究获进展
2020-03-24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利用电荷交换反应,研究了丰中子核素附近的原子核93Nb的电子俘获速率并取得进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在中子数约等于50附近,存在着这样一批丰中子核素:它们对超新星爆发过程中的电子俘获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实验室中无法直接测量丰中...


微信截图_20200323135551.png
首款覆盖全无线电频谱量子传感器面世
2020-03-23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9日报道,美国陆军研究人员称,他们研制出了一款新型量子传感器,可以帮助士兵探测整个无线电频谱— —从0到100吉赫兹( GHz )的通信信号。美国陆军作战能力发展司令部下属陆军实验室的科学家戴维·迈耶解释说, 2018年,陆军科学家研制出全球首款使用高激发态、超灵敏原子(里德堡原子)探测通信信号...


微信截图_20200320143311.png
新型光电传感存储器 让人工视觉系统更加“眼明心亮”
2020-03-20

近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铝纳米晶浮栅的碳纳米管非易失性存储器,为可穿戴电子器件及特殊环境检测系统提供了新型器件的设计方法,有望应用于新一代集探测、存储与处理于一体的人工视觉系统上。该成果日前在《先进材料》上发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


微信截图_20200319193121.png
不断搅拌让晶体生长更快更大
2020-03-19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孙建科与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合作,在《自然》发表了题为《聚电解质溶液剪切流场促进晶体生长》的研究,提出了利用剪切驱动的封闭系统恒温结晶方法。该方法以小分子均苯三甲酸结晶为例,在咪唑类聚离子液体( 3 —氰甲基— 1 —乙烯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聚合物存在下,经...


微信截图_20200317151154.png
锡烯超导中发现新伊辛配对机制
2020-03-17

最近,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张定和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薛其坤院士领导的中德合作团队,首次在具有高对称性的材料锡烯薄膜中观测到了数倍于理论预期的临界磁场,并清晰地观测到了温度逼近绝对零度时临界磁场的发散行为,给出了伊辛超导的实验证据。超导体临界磁场是指在外加磁场下超导态转变成正常态所需的磁场强...


微信截图_20200317150701.png
新神经算法芯片有了“嗅觉”
2020-03-17

英国《自然·机器智能》杂志16日发表的一项人工智能研究,英特尔神经形态计算实验室以及康奈尔大学的联合团队报告称,他们实现了一种设计用来模拟生物嗅觉的神经算法。这项成果意味着一种强大方法的出现,在此基础上,未来可开发出超越当前人工智能趋势的新算法。此次,英特尔神经形态计算实验室科学家纳比尔·伊姆艾姆...


微信截图_20200313132823.png
一维原子链缺陷两端零能束缚态首次“现身”
2020-03-13

近年来,研制超越经典计算机运算能力的量子计算机,已成为国际前沿焦点和各国实现量子超越的核心方向。然而量子计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存在退相干效应,量子比特的运算需要更多比特数来纠错。因此,探索可容错量子计算——即对环境细节不敏感的拓扑量子计算,就成为最终实现规模化量子计算的重要途径。王健介绍说:...


微信截图_20200313132347.png
生物传感软贴片可全面监测生命体征
2020-03-13

据英国《自然·医学》杂志12日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美国科学家团队介绍了一种软体生物传感器贴片,可以贴在重症婴儿或儿童的皮肤上,全面监测生命体征和其他方面的信息。而且在当前已有的监测功能基础上,还能提供额外的健康信息,有助于及早发现并发症。美国西北大学、芝加哥安&罗伯特· H ·卢里儿童医院及西贝尔公司...


微信截图_20200312120315.png
暗物质相关轴子质量搜索范围缩小
2020-03-12

轴子( axion )被认为是暗物质粒子的有力候选者,尽管其目前“芳踪杳然” ,但物理学家正不断缩小其质量范围。美国《科学新闻》网站近日报道,据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在介于2.81 — 3.31 μ eV ( 1 μ eV =百万分之一电子伏特)的质量范围之间,未发现轴子的迹象。这两个实验的目标一致:寻找轴子在磁场中转化为...


微信截图_20200311130919.png
新技术让截肢者用意念控制机械手
2020-03-11

制造一只漂亮的机器人假肢是一回事,让它执行你的命令却是另一回事。尽管所有的手形假肢都能通过接收信号弯曲每个复杂的关节,但如何将信号从佩戴者的大脑发送出去仍然是一个问题。据《科学》报道,现在,利用手臂神经发出的信号,研究人员让截肢者只需思考他们想要的手指运动,就能精确控制机器假肢。一些截肢者可以通...


微信截图_20200310123600.png
新固体物质形态“兼容”晶体和准晶体结构特点
2020-03-10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何战兵等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一种新的固体物质形态,该形态巧妙地化解了晶体和准晶体在晶体结构上的这种“水火不相容”的矛盾,显示了原子排列的鬼斧神工。何战兵表示,虽然目前还未能对该物质的物性做深入了解,但可预见会有一些与物质周期性相关的特殊物性。研究人员称,虽然该类物...


微信截图_20200309111351.png
科学家用新方法研制薄膜压电微机电系统
2020-03-09

从烧烤架的火花点火器到医学超声成像所需的传感器,压电材料有着广泛应用。微米或者更小尺度的薄膜压电材料,为需要开展更小维度或者较低电压操作的新应用提供了可能性。研究人员使拥有氧化锌释放层的硅衬底上生长出多晶PZT薄膜。他们还在衬底上添加了一薄层聚酰亚胺,并在随后利用醋酸腐蚀掉氧化锌,从而将拥有聚亚胺层...


微信截图_20200306152418.png
科学家首次发现铁磁量子临界点证据
2020-03-06

近日,浙江大学教授袁辉球团队等首次在纯净的重费米子化合物中发现铁磁量子临界点,并观察到奇异金属行为。这一发现打破了人们普遍认为铁磁量子临界点不存在的传统观念,并将奇异金属行为拓展到铁磁量子临界材料中。由于超导与量子相变常常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铁磁量子临界点的发现也可以促进相关超导的研究。“重费米...


微信截图_20200305110802.png
“d-星六夸克”或是暗物质粒子
2020-03-05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3日报道,英国科学家表示,他们新发现的一种亚原子粒子“ d -星六夸克”粒子,或是暗物质候选粒子,在宇宙大爆炸期间形成了暗物质。现在,约克大学物理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候选粒子: “ d -星六夸克( d-star hexaquark ) ”粒子。D -星内的六个夸克会产生一个玻色子粒子,这意味着当存在许多d -星时,...


微信截图_20200303131507.jpg
科学家首次测到单分子回声
2020-03-04

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吴健团队与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合作,利用超快飞秒激光和符合探测技术,首次实验观测到了单分子体系内的超快振动回声。吴健团队利用两束时间延时为T的飞秒( 10-15秒)激光脉冲,激发Ar2分子的振动波包,在第三束飞秒激光脉冲的作用下波包发生解离,通过符合探测分子解离...